小編整理: 巴士拉是伊拉克巴士拉省的省會,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交匯處,距離波斯灣55公里。它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和第二大城市,建于635年,曾被戰火摧毀,891年得以重建。2003年時,全省人口估計約260萬人,而巴士拉城則有約188萬人。
巴士拉 巴士拉(???????,Basra),為伊拉克巴士拉省省會,位于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交匯的夏臺· 阿拉伯河 西岸,南距 波斯灣 55公里,是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建于635年,曾被戰火摧毀,891年被重建。2003年時,全省人口估計約2,600,000人,而巴士拉城則有約1,880,000人。
歷史沿革 巴士拉建于636年,之后逐漸成為文化和貿易中心。利用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下游沼澤地帶的蘆葦和 椰棗 樹葉作原料,建立了造紙廠。郊區是 伊拉克棗 的重要產區,農產品以棗、玉米和稻米等為主。交通便利,屬 巴格達鐵路 終點站和重要的國際航空站。有人工航道直通 波斯灣 ,可停泊10艘遠洋船只。城市由阿沙爾、巴士拉和邁阿吉勒3個部分組成。阿沙爾區是當地政府和各國領事館所在地,也是全市金融、商業中心;巴士拉區集中 了學校、醫院和住宅;邁阿吉勒區為交通運輸中心和對外窗口,設有現代化的飛機場、海港和火車站。 635年阿拉伯軍隊征服伊拉克,636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634-644年在位)建為軍營,后遂發展為城鎮。在8-9世紀時,成為 阿拔斯王朝 的貿易和宗教學術文化中心。10世紀宗教哲學團體“精誠兄弟社”也創建于該城。巴士拉曾是 伊斯蘭教 各教派和學派學術文化匯集和交流的中心之一,在伊斯蘭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市內清真寺林立,著名的 有巴士拉清真大寺等。 巴士拉新城由巴士拉、阿沙爾和馬吉勒組成?,F為工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中國古籍《 太平寰宇記 》《四夷路程》等對巴士拉均有記載。
戰略地位 據史學家考證,巴士拉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但作為現代化港口,巴士拉港在1914年才開始動工建設。 第一次世界大戰 期間,英國 占據了巴士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曾通過巴士拉向蘇聯方面發送軍需物資。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士拉(Basra)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南距 波斯灣 120公里,是連接波斯灣和內河水系的唯一樞紐。
水文
氣候 巴士拉屬于亞熱帶沙漠氣候,受北信風帶和副高交替影響,常年干旱,但相比熱帶沙漠氣候而言,一月氣候更涼爽,約4~16 攝氏度 ,7月極其炎熱,平均高溫均在40攝氏度以上。年平均氣溫為23度,極端高溫出現在1921年7月8日,為58.8攝氏度。
世界熱極 巴士拉(伊拉克)最高記錄:58.8℃
形成原因 :巴士拉位于伊拉克,是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
沙漠里的沙子比熱小,白天溫度上升快,儲熱能力強,且熱量不易向地下傳遞。
該地的信風是由廣闊的亞歐大陸吹來的離岸風,水汽含量少,不能增加降水。
行政區劃 城市由 阿沙爾 、巴士拉和邁阿吉勒3個部分組成。阿沙爾區最大,是當地政府和各國駐巴士拉領事館的所在地,也是全市的金融、商業中心;學校、醫院和居民住宅區都集中在巴士拉區;邁阿吉勒區是交通運輸中心和對外聯系的窗口,設有現代化的飛機場、海港和火車站。
經濟 現為伊拉克的石油化工中心,有聚乙烯廠、煉油廠、石油氣液化廠、化肥廠、 苛性鈉 廠,還有鋼鐵、紡織、造紙、船舶和機車修理等工業。 1980年初在這里建成的伊拉克第一座 鋼鐵廠 ,年生產能力為40萬噸,約可提供全國所需鋼鐵的一半。新建的造紙廠,利用 底格里斯河 和 幼發拉底河 下游沼澤地帶的蘆葦和豐富的 椰棗 樹葉作原料,生產各種紙張。郊區是伊拉克椰棗的重要產區,素有“椰棗城”的稱號。
交通 交通便利,是 巴格達鐵路 的終點站和重要的國際航空站。建有人工航道直通波斯灣法奧港,可停泊10艘遠洋船只。
社會
城市發展 二戰后,隨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巴士拉附近地區石油的開采,巴士拉市成為伊拉克新興的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和石油出口的中心。巴士拉港也逐步建設成為 波斯灣 沿岸首屈一指的現代化港口。作為伊拉克的交通樞紐,在巴士拉有鐵路直達首都 巴格達 ,也有公路和民航與阿拉伯國家相連。 然而,在 兩伊戰爭 期間,巴士拉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港口設施被關閉,煉油廠及市內的許多建筑均遭毀壞。特別是在1990年的 海灣戰爭 中,巴士拉城再次遭受嚴重摧殘。海灣戰爭結束后,美、英等國在伊拉克南部北緯33度線以南設立了“禁飛區”,巴士拉被圈在“禁飛區”內。十幾年來,美英一直以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名伊拉克伊軍事和民用設施進行轟炸,首當其沖當其沖,一直是英美實施軍事打擊的主要目標。 由于 聯合國 的經濟制裁和英美對其實施軍事打擊,使巴士拉的經濟陷入困境,就連基本的自來水的生產和供應也難以維系,這座昔日“東方的 威尼斯 ”已成為一個“干渴之城”。如今, 美國 的炸彈使巴士拉再次經受戰火的煎熬。
代表人物 自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興起以來,這里哲人輩出,文風蔚然, 伊斯蘭教 的穆爾太齊賴派、早期的蘇菲神秘主義皆產生于該城。 阿拉伯語 法學家 哈利勒·伊本·艾哈邁德 和西拜維、文學家 艾布·努瓦斯 和艾布·烏拜德均出生于巴士拉,伊斯蘭教教義學家哈?!ぐ褪坷锖鸵帘尽ぐ⒗?,文學家 伊本·穆卡法 、 賈希茲 等,均在該城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招收門徒,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遂形成了圣訓學、教法學、語法學和文學的巴士拉學派,其影響波及各地。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位居2020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47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