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海灣戰爭是一場由美國領導的聯軍與伊拉克之間爆發的局部戰爭,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推翻科威特政府。這場戰爭發生在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 英語 :Gulf War; 阿拉伯語 :??? ?????? ????????)又稱第一次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美國領導的聯軍和 伊拉克 之間,在伊拉克南部和 科威特 境內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在1990年8月2日入侵 科威特 ,推翻了科威特政府,這次入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對。 基本信息
結果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勝利,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科威特獲得解放
海灣戰爭背景
地理原因 科威特于1961年6月19日獨立,但 伊拉克 最初拒絕承認 科威特 的獨立,伊拉克以科威特曾經屬于 巴士拉 地區的一部分為由,多次對科威特提出領土要求,堅持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盡管伊拉克后來在英國和阿拉伯聯盟支持科威特獨立的武力展示后短暫讓步。1963年 伊拉克 和 科威特 簽署了友好條約,伊拉克承認1932年的科威特邊界。 伊拉克 和 科威特 有一段120公里長的邊境線沒有劃分,而在邊境線附近又一個大油田,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屬于伊拉克的 魯邁拉油田 南部盜采價值24億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認為該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內,屬科領土,因此科威特的開采行為和合法的。
1973年3月20日, 伊拉克軍隊 出兵強占了 科威特 的一個邊防站。在 阿拉伯國家聯盟 的斡旋下4月25日伊軍被迫撤離,但伊軍依然駐扎在兩國邊境,直到1977年,伊軍才從 科威特 的邊境全部撤離。
經濟原因 1980年-1988年的 兩伊戰爭 中,科威特向 伊拉克 提供了大量資金援助,并允許伊拉克使用其領土上的軍事設施,目的是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關系。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后, 科威特 曾提出免除伊拉克全部債務,并出資幫助 伊拉克重建被戰火摧毀的 巴士拉 市,以換取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永久性邊界,但是遭到了 薩達姆的拒絕。 8年的兩伊戰爭,導致 伊拉克 元氣大傷,給伊拉克帶來了至少20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伊拉克還背上了800多億美元的外債,其中伊拉克政府欠科威特政府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政府表示,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 伊朗 之間的緩沖地在 兩伊戰爭 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貢獻,因此 科威特 和 沙特阿拉伯 等阿拉伯國家應該免除 伊拉克 的戰爭貸款,這個請求遭到了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拒絕。 伊拉克 原本希望 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降低石油產量,希望借助石油價格上漲來賺取更多的美元來償還債務,但是1990年1月之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就開始逐漸下跌,至90年中旬時已經從20美元一桶跌至14美元一桶,伊拉克因此出現了高達140億美元的虧損。 伊拉克 希望通過占領 科威特 ,搶奪科威特境內的大量石油資源,以緩解伊拉克面臨的經濟困境和戰爭債務。
政治原因 兩伊戰爭 是一場持續了八年的血腥戰爭,對 伊拉克 和 伊朗 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雖然沒有實現其領土和戰略目標,但也沒有被伊朗徹底擊敗,而是以一種僵持的狀態結束了戰爭。 伊拉克 在戰爭中展現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堅韌的抵抗能力,也獲得了 蘇聯 、 美國 、 沙特阿拉伯 等國家的支持和援助。這些因素使得 伊拉克 在戰后保持了較高的軍事和政治地位,也增強了其領導人 薩達姆·侯賽因 的自信和野心。 他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有責任維護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他對美國和蘇聯等超級大國持有復雜的態度,一方 面需要他們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另一方面又不愿受制于他們的影響和干涉。他尤其反對 美國 在中東地區的存在和政策,認為美國是阻礙阿拉伯統一和發展的最大敵人。 兩伊戰爭 中,美國默許 伊拉克 對 伊朗 使用 化學武器 ,并通過美國 衛星 為伊拉克提供了 伊朗軍隊 的位置,當時的里根政府認為,伊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占上風,薩達姆可能從這個信號中得出結論,美國已經為他做任何事情開了綠燈,包括入侵 科威特 。薩達姆此前一直并不相信 美國 會出兵幫助科威特,美國國內的政治分歧也給了薩達姆信心,堅信美軍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只是一場武裝示威。 薩達姆還有著建立一個強大的 阿拉伯帝國 的雄心,他認為科威特是其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步。 伊拉克 想要通過占領科威特,進行領土擴張,增強伊拉克在海灣國家和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伊拉克還想通過占領 科威特 ,敲山震虎,威懾其他海灣國家,從而讓伊拉克成為所有阿拉伯國家的領導者。薩達姆還希望借此挑戰 美國 在中東的霸權,展現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凝聚力和領導力。
戰爭經過
伊拉克宣戰 1990年7月17日,薩達姆以破壞石油生產限額為由,突然猛烈抨擊科威特、 阿聯酋 等海灣國家。 7月18日,伊拉克媒體公開了伊拉克外長 阿齊茲 給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卡利比的公開信,點名批評 科威特 和阿聯酋等國大量超額出口石油導致油價下跌,并指責科威特借 兩伊戰爭 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聲稱這是對 伊拉克 的軍事侵略。與此同時, 伊拉克軍隊 開始向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境集結,戰爭一觸即發。 針對伊拉克政府方面的指責,科威特迅速予以反駁,譴責伊拉克政府對 科威特 正式實施威脅和訛詐的政策。并向所有阿拉伯國家和 聯合國 通報了伊拉克和 科威特 之間的情況。同時科威特軍隊也提高了戒備等級,兩國關系驟然緊張。 7月24日,各阿拉伯國家在 伊拉克 和科威特之間展開外交斡旋, 埃及總統 穆巴勒克訪問了伊拉克和科威特,雙方同意在7月31日至8月1日在 沙特 的 吉達 舉行會談。為表示誠意,伊拉克在26日凌晨還將集結在 科威特 邊境的10萬伊軍后撤。 但這其實是只是一個緩兵之計,雖然伊拉克名義上撤離了 科威特 邊境的伊軍,但是實際上這些伊軍部隊并未真正撤離邊境地區,因為根據薩達姆的命令,僅僅幾個小時之后他們就會開進科威特境內。 7月31日下午至8月1日上午, 伊拉克 和科威特代表在沙特吉達舉行了會談,在會談上伊拉克方面提出要求 科威特 賠償伊拉克的經濟損失,還要求長期租借科威特的 布比延島 ,并要求科威特領導人去 巴格達 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科威特 沒有答應伊拉克方面的請求,雙方會談宣告失敗,在雙方代表離開 吉達 之時,雙方約定會談將會在兩國首都繼續舉行。而在會談結束僅僅幾個小時之后, 伊拉克軍隊 就越過了科威特的邊境線。
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兩點,伊拉克軍隊的坦克和步兵越過邊境線進入科威特,短時間內就占領了科威特的所有戰略要地,包括 科威特埃米爾 (相當于國王,科威特最高統治者)的皇宮達斯曼宮。 科威特 軍隊盡管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科威特陸軍僅有1.6萬人,而入侵 科威特 的伊軍有10余萬人??仆匕C谞柋黄忍油?/span>沙特 成立 流亡政府 ,埃米爾的弟弟法赫德·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親王在達斯曼宮中與科威特王室衛隊并肩作戰,直至陣亡。 8月4日,經過兩天的激戰后,科威特全境被 伊拉克 占領,科威特軍中600人被打死,5000余人撤退到沙特,其余人大多潰散或投降,伊拉克馬上在 科威特 建立了一個傀儡的“自由科威特臨時政府”。 8月7日,“自由 科威特 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所謂“科威特共和國”。 8月8日,剛剛成立的“科威特共和國”就宣布與伊拉克合并,伊拉克正式吞并科威特。
8月9日, 伊拉克 政府要求所有駐科威特的使領館遷往 巴格達 ,并切斷了不愿配合的使領館的水電供應。 8月28日, 科威特 成為 伊拉克 的第19個行省,薩達姆委派他的表弟 阿里 ·哈?!ゑR吉德擔任省長。
外交斡旋 在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數小時后, 聯合國安理會 就召開了緊急會議,通過第660號協議,譴責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8月3日,阿拉伯聯盟也發表決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并要求伊拉克撤兵。阿拉伯聯盟的決議還要求在阿拉伯內部解決這場沖突,并警告外部干涉。8月6日 聯合國安理會 通過 聯合國安理會 第661號決議,對 伊拉克 實施制裁。
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希望通過政治解決 科威特 問題,比如 聯合國 、 蘇聯 、中國、西歐、日本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各國紛紛派出了自己的特使,或者外交部長在各國之間斡旋,試圖通過和平談判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恢復科威特政府的合法權利。 當時蘇聯已經處于解體前夕,經濟持續下滑,政局不穩,蘇聯無力干涉中東事務,只能在 伊拉克 和美國之間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它譴責伊拉克的侵略,但又無法阻止美國的軍事行動, 蘇聯 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了 六點和平計劃 ,被伊拉克和美國方面拒絕,蘇聯的外交努力最終被證明是徒勞的。
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同是的,美國和英國對伊拉克的態度非常強硬,美國和英國主要將精力集中 在兵力部署和 經濟制裁 上。試圖通過不斷對 伊拉克 施加軍事壓力和經濟壓力,促使伊拉克軍隊撤軍或者伊拉克國內發生有利于美國的變化,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結果。 不過,盡管國際社會做出了各種和平努力,伊拉克始終堅持強硬立場拒絕撤離科威特,并試圖利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矛盾,以國際人質為盾牌,以炸毀油田為威脅,拒不接受國際社會的和平努力,反而希望國際社會承認 伊拉克 吞并 科威特 的既成事實。伊拉克的這種態度使得局勢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升級。
聯軍成立 國際上共有40個國家加入了反伊聯盟,聯盟成員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 巴林 、 孟加拉國 、 比利時 、加拿大、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埃及、法國、希臘、 洪都拉斯 、匈牙利、意大利、科威特、馬來西亞、 摩洛哥 、荷蘭、 新西蘭 、 尼日爾 、 挪威 、 阿曼 、 巴基斯坦 、 菲律賓 、 波蘭 、 葡萄牙 、 卡塔爾 、 羅馬尼亞 、 沙特阿拉伯 、 塞內加爾 、韓國、西班牙、瑞典、 敘利亞 、 土耳其 、阿聯酋、英國和美國。其中,德國和日本提供了財政援助并捐贈了部分軍事裝備。
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最終達到了39個,總人數近總兵力達80萬人,其中美軍占了54.5萬人,其中美陸軍參戰部隊達31萬,還包括2300輛坦克、2800輛裝甲車、1300架作戰飛機、1700架直升機 、120艘各型 艦艇 。 海灣戰爭中各國軍隊的參與情況如下:
美國:美國是聯軍的主要成員和領導者,派出了約54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海軍、空軍 、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 。美國提供了大量的 高科技武器 ,如F-15、 F-16 、F-117等戰斗機, B-52 、B-1等轟炸機, 阿帕奇 、眼鏡蛇等武裝直升機, 戰斧 、愛國者等導彈,M1艾布拉姆斯、M2布雷德利等裝甲車輛等,美國海軍則派出了三艘航空母艦、戰列艦、驅逐艦等多艘作戰艦艇。美國承擔了聯軍空中和地面作戰的主要任務,對 伊拉克 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英國:英國是聯軍中西方部隊的第二大成員,派出了約4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特種部隊,裝備有坦克300多輛、裝甲車280多輛,作戰飛機85架、 艦艇 22艘。英國還提供了一些 高科技武器 ,如狂風戰斗轟炸機,鷂式艦載機,挑戰者1、勇士等裝甲車輛等。英國主要參與了聯軍空中和地面作戰的支援任務,對伊拉克的基礎設施和裝甲部隊進行了打擊。
法國:法國是聯軍中西方部隊的第三大成員,派出了約2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外籍兵團,坦克350輛、飛機60多架、艦艇18艘。法國提供了一些高科技武器,如幻影2000、幻影F1等戰斗機,大黃蜂、小羚羊直升機,AMX-30坦克、AMX-10RC輪式裝甲偵查車等裝甲車輛等。法國主要參與了聯軍空中和地面作戰的獨立任務,對 伊拉克 的西部地區進行了控制和打擊。
加拿大:除了美英法之外,加拿大也向 海灣地區 派出了2艘驅逐艦、30架戰斗機和運輸機和1700名地面部隊。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是聯軍的第四大成員,派出了約6.06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國民警衛隊。沙特阿拉伯提供了一些 高科技武器 ,如F-15、F-5等戰斗機,A-4等 戰斗轟炸機 ,M60A3、AMX-30等坦克, M113 等裝甲運兵車等。沙特阿拉伯主要參與了聯軍空中和地面作戰的防御任務,對 伊拉克 的南部地區進行了阻擊和反擊。
阿聯酋:阿聯酋是聯軍的第五大成員,派出了約4.3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和空軍,擁有14輛主戰坦克和78架作戰飛機。
- 埃及:埃及是聯軍的第六大成員,派出了約4萬人參戰,其中包括陸軍和特種部隊。埃及提供了一些M60A3坦克,M-113裝甲運兵車等。埃及主要參與了聯軍地面作戰的突破任務,對伊拉克的中部地區進行了進攻和清剿。
其他國家:除了以上六個國家外,還有32個國家參與了聯軍的行動,其中包括 阿富汗 、阿根廷、澳大利亞、 巴林 、 孟加拉國 、 比利時 、 巴西 、 文萊 、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麥、希臘、 洪都拉斯 、匈牙利、意大利、馬來西亞、 毛里塔尼亞 、墨西哥、蒙古、 摩洛哥 、荷蘭、 新西蘭 、 尼日爾 、 挪威 、 阿曼 、 巴基斯坦 、 菲律賓 、 波蘭 、德國、 葡萄牙 、 卡塔爾 、 塞內加爾 、 塞拉利昂 、新加坡、韓國、西班牙、瑞典、 敘利亞 、泰國、 土耳其 (2艘護衛艦、12萬土軍駐守土伊邊境)、 突尼斯 和新加坡等,這些國家有些提供了作戰人員和作戰物資,有些則提供了醫療隊和醫療物資的支援。
伊拉克 在入侵 科威特 后,進行了多方面動員,伊拉克軍隊的總兵力達到了120萬人,還動員了號稱800萬人的人民志愿軍。其動員量已經高達伊拉克全國人口總數的半數以上。伊軍還擁有作戰飛機770余架,坦克5800余輛,裝甲車5100余輛,火炮3.8萬余門, 地對地導彈 800余枚。
“沙漠盾牌”行動 為了防止伊拉克的部隊入侵沙特,8月7日,美國總統老布什正式簽署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 美軍第82空降師 的1個旅約2300人作為先頭部隊乘飛機從 北卡羅來納州 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飛,前往沙特。以 艾森豪威爾號航空母艦 和 獨立號航空母艦 為首的兩支美國海軍航母編隊進入中東地區。到11月初,美軍已經完成防御部署。
11月29日, 聯合國安理會 通過678號協議,要求 伊拉克 在1991年1月15日撤出 科威特 ,并授權“以一切必要手段執行第660號決議”。
與此同時,美國建立了廣泛的反伊聯盟,為未來的軍事行動爭取到了最大程度的支持,也最大程度地孤立了伊拉克。最終成立了一個由40多個國家組成的反伊聯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有39個國家參與的多國部隊。
1990年12月,伊拉克提出撤出科威特的條件,前提是外國軍隊撤離該地區,并就巴勒斯坦問題和以色列和 伊拉克 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拆除達成協議,但美國方面拒絕了這一提議。
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與伊拉克外長 阿齊茲 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和平談判破裂。
1月15日, 聯合國 要求伊拉克撤軍的最后一天,時任聯合國秘書長 德奎利亞爾 呼吁薩達姆撤軍,但遭到了伊拉克方面的拒絕。
1991年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30分,布什總統簽署了給 美軍中央總部 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軍向 伊拉克 開戰。
空中作戰
“沙漠風暴”行動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美國的F—117A隱形戰斗機神進入 巴格達 上空,襲擊了伊拉克的電信大樓、空軍司令部和雷達站等目標。從多國部隊戰艦上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也擊中了伊拉克國防部大樓和其他目標。
在伊拉克拒不執行 安理會 第678號決議情況下,多國部隊飛機空襲 伊拉克 ,發起“沙漠風暴”行動。
“沙漠風暴”行動分為四個總體作戰階段分為:戰略性空襲作戰;奪取科威特戰區制空權;戰場準備;地面進攻。
在“沙漠風暴”作戰行動的四個階段中,主要攻擊戰區內的6大軍事目標,既:打擊伊拉克政治、軍事領導人和指揮控制系統;奪取和保持制空權;切斷伊拉克的補給線;摧毀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的生產、存儲設備和投擲工具;消滅科威特戰區的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解放 科威特 。
通常聯軍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 電子戰飛機 先開辟通路,負責壓制、干擾 伊拉克 的雷達系統,隨后擔負攻擊地面目標任務的F-117、F-111、A-6、A-10、AV-8B、F-15E、 B-52 等各型飛機按照計劃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 F-16 和F/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
聯軍連續 42個晝夜對伊拉克進行了轟炸,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聯軍飛機共出動了超過10萬架次,投下了88500噸炸彈,摧毀了伊拉克大部分的空軍飛機和防空設施、指揮和通信設施、飛毛腿導彈發射器、生、化、 核武器 研究設施和伊拉克海軍。
伊拉克海軍的覆滅 1991年1月29日晚,駐扎在科威特布比延島附近的伊拉克海軍艦艇突然啟航,試圖逃往伊朗水域避難,聯軍發現后憑借空中優勢幾乎摧毀了全部的伊拉克海軍艦艇,這次行動被稱為“布比延之戰”或“布比延島獵火雞”。
這場海戰前后持續了13個小時。戰斗中,多國部隊利用P-3C飛機鎖定了伊軍艦艇的位置,聯軍飛機共擊傷或擊沉7艘導彈艇、3艘 兩棲登陸艇 、1艘 掃雷艇 和9艘小型船只。僅有一艘蚊子級導彈艇和一艘小型登陸艦在嚴重受損的狀態下逃到伊朗。
至2月2日,伊拉克海軍全部13艘可攜帶 反艦導彈 的導彈艇都失去戰斗力(其中11艘被聯軍擊毀),伊拉克海軍對聯軍已不再構成主要威脅,此后伊拉克海軍僅能通過水雷等手段襲擊聯軍船只。
狩獵飛毛腿 由于 伊拉克 的 飛毛腿導彈 頻繁襲擊沙特和 以色列 ,飛毛腿導彈的發射車和儲藏地成為聯軍的主要打擊目標,是聯軍空軍的最優先擊毀目標。
獵殺行動初期比較順利,伊拉克軍方多輛飛毛腿發射車被摧毀,但伊軍很快就適應了聯軍的戰術。當時伊拉克將飛毛腿導彈發射車偽裝成卡車或者藏在橋洞或者涵洞中,空中偵查很難發現。為此,聯軍派出了多支特種部隊小分隊潛入 伊拉克 ,定位和摧毀飛毛腿導彈發射車。1月下旬,第一批聯軍地面部隊進入伊拉克境內。
首批進入伊拉克境內的是英國特種空勤團(SAS)的三個巡邏隊,呼號為 Bravo One Zero、Bravo Two Zero 和 Bravo Three Zero。但是這次行動并不算順利,其中Bravo Two Zero小隊遭遇到了嚴重的挫折,他們的行蹤被當地人發現,隨后上報了伊拉克軍方,伊軍對他們展開了追捕。8名英軍特種部隊士兵中,3名在逃亡中死亡,4名被伊軍俘虜,只有1人穿過了290公里的沙漠地帶逃到 敘利亞 。
伊拉克的反擊
飛毛腿打擊 在聯軍第一次襲擊伊拉克目標五小時后,伊拉克國家廣播電臺宣布:“勝利的曙光臨近,這場偉大的決戰開始了?!币晾朔揽詹筷爩Χ鄧筷爩嵤┝擞邢薹磽?, 伊拉克空軍 和海軍也多次以飛機和導彈艇出擊,不過取得的戰果有限,大多反擊行動以失敗告終。部分剩余的伊軍飛機,逃往伊朗尋求避難。
1月18日, 伊拉克 向 以色列 發射了八枚“飛毛腿”導彈。伊拉克希望導彈襲擊能夠激起以色列的軍事回應,從而利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分化聯軍中的阿拉伯國家。
為了不讓以色列出兵伊拉克,美國總統老布什向以色列施壓,要求以色列不要報復伊拉克,并許諾向以色列部署愛國者導彈保衛以色列。盡管導彈造成了以色列部分平民傷亡,以色列基礎設施遭到部分破壞,但最終以色列并未出兵,伊拉克分化聯軍的目的失敗。
在整場海灣戰爭中 伊拉克 共發射了86枚 飛毛腿導彈 ,其中向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海法發射了42枚,向 沙特阿拉伯 的 利雅得 、 宰赫蘭 、達蘭發射了 43 枚飛毛腿導彈,并向 巴林 發射了一枚飛毛腿導彈。伊拉克在戰爭中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多數偏離預定目標或被美愛國者防空導彈擊落,僅有少數飛毛腿導彈命中了目標,對聯軍造成的直接傷亡并不大。
“海夫吉之戰” 1月29日,薩達姆命令伊拉克陸軍第1和第5機械化師和第3裝甲師奉命對沙特和 伊拉克 邊境的小城——海夫吉實施進攻。這三個師幾天之前剛剛遭到了聯軍的空中打擊,損失較大,但依然對海夫吉發動了多路進攻。
他們的大部分襲擊都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陸軍擊退,但其中一支伊拉克縱隊在1月29日至30日夜間占領了海夫吉。1月30日至2月1日,兩個沙特阿拉伯國民警衛隊營和兩個卡塔爾坦克連試圖在聯軍飛機和美國大炮的協助下重新控制海夫吉。 到2月1日,海夫吉被奪回,代價是43名聯軍軍人死亡,52人受傷。 伊拉克軍隊的傷亡人數在60到300人之間,同時估計有400伊軍士兵淪為戰俘。
伊拉克軍隊占領海夫吉是 伊拉克 的一次重大宣傳勝利:1 月 30 日,伊拉克電臺聲稱他們“將美國人驅逐出阿拉伯領土”。對于阿拉伯世界的許多人來說,海夫吉戰役被視為伊拉克的勝利,薩達姆竭盡全力將這場戰斗變成政治勝利。另一方面,隨著戰斗的進行,美國武裝部隊對 沙特阿拉伯 和 科威特 軍隊作戰能力的信心增強了。在海夫吉之后,聯軍領導層開始意識到伊拉克軍隊是一支“空心部隊”,讓聯軍有信心通過一場短時間的地面戰爭,將伊拉克軍隊驅趕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政府也認為這場戰斗是一次重大的勝利,沙特軍隊成功保衛了自己的領土。
地面戰爭開始 截止2月23日,多國部隊的空襲極大削弱了伊軍的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使駐 科威特 的伊軍前線部隊損失近50%,后方部隊損失約25%,為聯軍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
2月24日 當地時間4時,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代號“ 沙漠軍刀 ”。4個進攻集群包括: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沿海岸向北進攻,占領科威特市;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 科威特 ;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并占領科威特市;美第七軍實施主要突擊,從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 伊拉克 縱深,而后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十八空降軍協同作戰,將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約8個師)圍殲在 巴士拉 以南地區;美第十八空降軍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境突入伊境至 幼發拉底河 岸,控制 塞馬沃 以東通往 巴格達 的8號公路,孤立 科威特 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七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2月24日,海軍陸戰隊第1和第2師以及第1輕裝甲步兵營進入科威特并向 科威特城 進發。 他們遇到了戰壕、 鐵絲網 和雷區。 然而,這些陣地防守薄弱,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就被占領了。伊軍的抵抗意志十分薄弱,與聯軍簡單交火后,大多數伊軍部隊就會選擇投降。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從東部挺進 科威特 ,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傷亡也很少。伊拉克防空部隊還在堅持抵抗,這一天擊落了9架美國飛機。
2月25日 聯軍地面作戰第二天,伊拉克軍隊已無法抵抗多國部隊的進攻,多支伊軍被美軍空中和地面打擊后,徹底喪失戰斗能力。到當天結束時,伊軍在前線部署的3個軍均遭到毀滅性打擊,多國部隊俘虜伊軍三萬余人。而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市內,伊軍第19、第11、第15步兵師以及三個特種部隊旅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戰斗力。
當天夜間,一枚伊軍的 飛毛腿導彈 擊中了位于沙特阿拉伯宰赫蘭的美軍第14軍需分隊的營房,炸死了28名美軍士兵,炸傷100多人,是海灣戰爭中美軍最大的單日人員損失。
2月26日 聯軍的推進速度比美國將軍們預期的要快,美軍第18空降軍成功切斷了幼發拉底河谷的交通線,阻止了伊軍向 科威特 的增援,并完成了對 伊拉克 南部和科威特的包圍。
26日1時30分,薩達姆宣布接受?;?,不過多國部隊并未理會,表示將繼續對伊軍采取軍事行動。駐科威特的伊軍隨即崩潰。伊拉克軍隊在點燃科威特境內的 737口油井后開始從科威特撤退,大量的軍用車輛和民用車輛堵在伊拉克-科威特的高速公路上,這支車隊遭到聯軍空軍的大范圍轟炸,數千名伊軍士兵和平民喪生,以至于這條公路后來被人稱為“死亡公路”。
至26日夜間,多國部隊已經向 伊拉克 境內推進了數百公里,殲滅和重創了伊軍26個師,美軍的快速推進不僅破壞了伊軍的智慧與控制系統,還徹底摧毀了伊軍的士氣和決心。
2月27日 聯軍在伊拉克南部的 穆薩納省 與伊軍爆發了美軍二戰后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也是海灣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坦克戰。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和 美國陸軍第2裝甲師 下的第3旅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第三機械化師和伊拉克陸軍第12裝甲師爆發了激戰。英國第 1 裝甲師負責在右翼進行掩護,主要對手是伊拉克第52裝甲師和多個步兵師。在戰斗中,美國和英國軍隊摧毀了大約850輛伊軍坦克和數百輛裝甲車,其中陸軍第2裝甲師的第3旅損失了4輛M1A1坦克,5輛布拉德利步兵戰車,摧毀了伊軍60輛坦克和35輛裝甲車,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下的第2旅摧毀了40輛伊軍坦克和40輛裝甲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第三機械化師幾乎全滅。
伊軍的防御體系已經徹底被多國部隊摧毀,伊軍從 科威特 撤回 伊拉克 的道路已經被多國部隊切斷,只有部分共和國衛隊和損失較輕的裝甲部隊進行了還擊,但大多被多國部隊殲滅或擊潰,到27日晚間,整個科威特地區伊軍有組織的抵抗已經不復存在,科威特大部分地區已經被解放。
2月28日 在?;鹕?,美軍第18空降軍還在向伊拉克境內推進,切斷了伊拉克巴士拉以北的公路。
美國第3裝甲師在伊拉克的 穆薩納省 摧毀了兩個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師。在這場戰斗中,美國第 3 裝甲師摧毀了 300 輛敵方車輛并俘虜了 2,500 名 伊拉克 士兵。
同日,多國部隊肅清了科威特城內殘存的伊軍勢力。
2月28日上午8時,時任美國布什總統宣布?;?,歷時100小時的地面戰役至此結束,同日,伊拉克簽署停戰協議,海灣戰爭結束。
戰爭規模與損失
科威特 伊拉克的入侵導致大量科威特人外逃出國淪為難民,不少科威特平民的財務遭到伊拉克軍隊的搶劫,約有1.3萬科威特人在 伊拉克 占領被打死或失蹤。 科威特航空公司 25架客機中的18架被 伊拉克人 開往了 巴格達 , 科威特中央銀行 和金庫中約20億美元的現金和254萬盎司的黃金被伊拉克軍隊掠走。 科威特 境內的石油設備、工廠機械、農機灌溉設備都被掠走,科威特首都 科威特城 幾乎淪為一座空城??仆鼐硟却罅康挠途灰晾塑婈狘c燃,對當地環境和科威特的經濟造成了極大影響,伊軍的入侵導致科威特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數百億美元。
在戰爭中約420名科威特士兵陣亡,12000名 科威特 士兵被俘,約200輛坦克被摧毀和被俘,850輛裝甲車被摧毀或被俘。
伊拉克 約20000的伊軍士兵陣亡,約80000的伊軍士兵受傷,86000名伊軍士兵向聯軍投降,約3800 輛坦克被摧毀,1450輛裝甲車被摧毀,2900門 大炮 被摧毀,324架飛機被擊毀或逃往伊朗。
聯軍損失 美軍陣亡148人,戰斗受傷458人,非戰斗死亡138人,非戰斗受傷2978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海灣戰爭的影響 海灣戰爭是一場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過渡期間發生的重要戰爭,是信息化軍隊對傳統機械化軍隊一次威力展示,也是對美國新軍事理論和技術的一次重要檢驗。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信息化軍隊相比傳統機械化軍隊都出現了重大變化。海灣戰爭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了強烈震撼,使人們認識到一種全新的戰爭形態和作戰形式即將出現,而且還提醒人們新軍事變革已經悄然來臨。
海灣戰爭刺激了大量 高科技武器 的發展,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開始研發,如 精確制導武器 、無人機、電子戰先進的高科技武器,這些武器的使用使得未來戰爭變得更加精確和高效,非接觸、非線式作戰將成為重要作戰方式,可以直接對敵人縱深目標實施中遠程精確打擊。
對美國的影響 1991 年 4月11日,駐海灣美軍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宣布海灣戰爭?;鹫介_始生效,這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 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徹底宣告結束。
1991年,美國先是打贏了海灣戰爭,隨后又遇到 蘇聯解體 ,這些重大事件都讓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在美國贏得了極大地聲望。不過,在1992年總統選舉中,不少美國選民認為老布什過于熱衷于國際事務,而對美國內政缺乏關注,以致美國經濟表現不佳。在這種情緒影響下,老布什以較大劣勢敗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比爾·克林頓 ,最終黯然下臺。
在美軍撤離 伊拉克 后,有不少曾經的參戰老兵出現了精神壓抑、疲勞、頭痛、失眠、腹瀉、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肌肉和關節疼痛、呼吸障礙等各種身體不適的情況。據統計,曾參加過“沙漠風暴”行動的美軍中大約有12萬人自稱患有此病。
海灣戰爭首先展示了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以及其在 聯合國 和 北約 等多邊機制中的領導力。美國成功地動員了包括英國、法國、 沙特阿拉伯 等在內的39個國家參與戰爭,并獲得了 聯合國安理會 的授權和支持,世界形式從美蘇兩級爭霸逐漸變成美國獨霸的局面。
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成功展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聯軍在戰爭中運用了先進的武器和技術,對伊軍目標實施了精確打擊,伊軍的慘重損失,而聯軍付出的代價很小。海灣戰爭成為了美國和西方軍事裝備最好的宣傳廣告。在戰爭中被擊毀的 蘇聯T系列坦克 和美英新一代主戰坦克成為鮮明對比。
其次,海灣戰爭加劇了中東地區的動蕩和沖突,導致了一系列后續的問題和危機。海灣戰爭沒有解決 伊拉克 和 科威特 之間的領土糾紛,也沒有推翻 薩達姆·侯賽因 的政權,反而激化了伊拉克內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引發了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和什葉派人民的起義。海灣戰爭也引起了一些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不滿和反抗,認為他們是為了控制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而干涉他們的內政。這種不滿和反抗為恐怖主義組織如基地組織等提供了滋生土壤,最終導致了2001年 9·11事件 等恐怖襲擊。
最后,海灣戰爭促進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觀點的方式。海灣戰爭是第一場電視直播的戰爭,CNN等媒體通過衛星傳送了實時的戰場畫面和報道,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第一時間了解戰爭情況。海灣戰爭也推動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的進步,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速和廣泛。
對伊拉克的影響 2月28日伊拉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來,宣布無條件從 科威特 撤軍,放棄對科威特的領土要求,同意向科威特支付戰爭賠款。 3 月 1 日,即海灣戰爭?;鹨惶旌?,伊拉克南部重要城市巴士拉爆發了反對薩達姆政府的起義。 起義在幾天內蔓延到伊拉克南部所有最大的什葉派城市: 納杰夫 、阿馬拉、迪瓦尼亞、希拉、 卡爾巴拉 、庫特、 納西里耶 和薩馬瓦,隨后, 伊拉克 北部的庫爾德人也開始響應起義,這次起義從 1991 年 3 月持續到 4 月。
起義之初,叛軍占領了大部分伊拉克城市,但是伊拉克軍隊并未響應起義。4月5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徹底鎮壓伊拉克所有城鎮的煽動、破壞和騷亂行為”。估計有 25,000 至 100,000 名 伊拉克人 在這次起義中喪生, 伊軍的鎮壓后來導致 聯合國 在 伊拉克 北部和南部建立禁飛區。
海灣戰爭不僅造成了伊拉克的巨大經濟損失,還導致了伊拉克的政治動蕩和社會危機。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摧毀了伊拉克的基礎設施、工業設施和軍事設施,給伊拉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
戰爭結束后, 伊拉克 被迫接受了 聯合國安理會 的嚴厲制裁,無法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石油、食品、藥品等必需品,導致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海灣戰爭中美國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這些炸彈釋放出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質,污染了土壤、水源和空氣,給伊拉克人民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海灣戰爭也加劇了 伊拉克 的政治分裂和社會動亂。戰爭期間,美國支持了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人和南部的什葉派反對薩達姆政權。戰爭結束后,這些反對派繼續與 中央政府 進行武裝斗爭,導致了伊拉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受到挑戰。
由于伊拉克的 化學武器 和 飛毛腿導彈 在海灣戰爭中一直是聯軍的主要威脅,因此在海灣戰爭后, 聯合國 通過了 安理會 687號決議規定,聯合國成立了旨在銷毀 伊拉克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特別委員會(簡稱特委會),與 國際原子能機構 一道于1991年起分別對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核查、銷毀工作。但是伊拉克和聯合國調查組之間矛盾不斷,隨著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美國借口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行動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03年3月,在沒有得到 聯合國 授權下,美英兩國發動了 第二次海灣戰爭 ,即:伊拉克戰爭。
對科威特的影響 1991 年 3 月 15 日,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三世·艾哈邁德·賈比爾·薩巴赫結束流亡生活,返回科威特。由于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海灣戰爭中支持薩達姆,科威特驅逐了境內超過 40 萬 巴勒斯坦人 。
科威特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包括人員傷亡、基礎設施破壞、石油設施被燒毀等。 科威特 在戰后需要大量的重建和恢復,依靠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援助和貸款??仆匾惨庾R到了過度依賴石油的風險,開始進行經濟多元化的探索。
戰爭分析
聯軍勝利的原因
軍事優勢 聯軍在空中和地面方面都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聯軍的空中力量由美國、英國、法國、 沙特阿拉伯 等國家提供,其中包括先進的F-15、 F-16 、F-117、幻影2000等戰斗機和 B-52 、B-1、狂風等轟炸機。聯軍的地面部隊由美國、英國、法國、埃及等國家提供,展現了高效的機動能力和火力優勢。聯軍的地面部隊裝備了大量的現代化裝甲車輛,如M1A1艾比拉姆斯坦克、M2布拉德利步兵戰車、 M109自行榴彈炮 等。相比伊拉克軍隊,聯軍部隊裝備普遍比伊軍的同類型裝備更加先進,在技術上形成了代差。因此才會出現聯軍只有幾百人陣亡,而伊軍的陣亡人數達到了2萬多人的巨大交換比。
聯軍還大量使用 高科技武器 ,如巡航導彈、 精確制導彈藥 、電子干擾設備等,對 伊拉克 的防空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基礎設施、軍事目標等進行了持續的打擊和干擾,造成了伊拉克指揮系統的作戰能力嚴重削弱,還造成了伊軍人員和裝備的大量損失,直接破壞了伊軍的防御和進攻計劃。
聯軍還掌握了海灣戰爭中的 制電磁權 ,干擾和摧毀了伊軍的指揮控制節點,讓伊軍失去指揮,只能各自為戰。也讓伊軍高層無法掌握聯軍的軍事進攻態勢,只能被動防御,無法調動兵力對聯軍發動反攻。
外交優勢 聯軍在政治外交方面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和合法性。聯軍在發動戰爭之前,通過多種渠道向 伊拉克 施壓,要求其無條件撤出 科威特 ,并獲得了 聯合國安理會 的授權和多數國家的同意。聯軍在戰爭期間也保持了高度的團結和協調,在戰爭結束后也尊重了 聯合國安理會 的?;饏f議,并沒有進一步推翻薩達姆政權或占領伊拉克領土。
媒體優勢 聯軍中的媒體因素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影響,媒體也成為了聯軍控制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戰武器。
媒體在戰爭前期對輿論的影響和動員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聯軍通過控制的媒體向國際社會和本國民眾傳達了自己的立場和目標,強調了 伊拉克 對 科威特 的侵略是違反國際法和人道主義的行為,聯軍還通過媒體揭露了伊拉克對科威特人民和資源的殘酷掠奪和破壞,激發了民眾對伊拉克的憤怒和對聯軍的支持。聯軍還利用媒體對伊拉克進行了心理戰,向伊拉克方面施加壓力,要求其無條件撤退,否則將面臨嚴重后果,嚴重打擊了伊軍的士氣。
其次,聯軍控制的媒體對戰場信息的控制和傳播方面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聯軍通過媒體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先進武器和精確打擊能力,展示了自己在空中、海上和陸地上的優勢和勝利,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和信心。同時,聯軍也通過媒體對 伊拉克 方面進行了信息封鎖和誤導,削弱了伊拉克的抵抗意志和能力。例如,聯軍通過媒體散布了伊拉克士兵大量投降、逃跑、叛變等謠言,造成了伊拉克方面的混亂和恐慌。
最后,聯軍控制的媒體在戰爭后期對戰爭結果的評價和解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聯軍通過媒體宣布了自己在戰爭中取得了完全勝利,展示了自己的目標和任務,把聯軍的軍事行動包裝成維護國際法和國際正義的形象。并回擊了各參戰國國內對于發動海灣戰爭的質疑和批評,例如有關戰爭動機、合法性、必要性等方面的問題。證明了在現代戰爭中,媒體不僅是一種信息傳播工具,也是一種戰略資源和武器。
伊拉克失敗的原因
裝備劣勢 伊拉克軍隊在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上與聯軍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在空中力量和 高科技武器 方面。聯軍利用衛星、雷達、電子戰等手段對伊拉克實施了精確打擊,摧毀了伊拉克的指揮系統、防空系統、通信系統和基礎設施,使伊拉克軍隊陷入被動和混亂的狀態。
作戰指導思想和戰術落后 伊拉克軍隊在作戰指導思想和戰略戰術上也存在嚴重缺陷,沒有根據敵情和自身條件制定合理的作戰計劃,而是采取了消極防御的姿態,固守在沙漠中的陣地上,成為聯軍轟炸的靶子。伊拉克軍隊也沒有有效地利用其在地形、氣候、人口等方面的優勢,沒有組織靈活的游擊戰或 城市戰 ,而是被動地等待聯軍的進攻。
伊軍整體士氣低落 伊拉克軍隊在士氣和意志方面也表現出了軟弱和頹廢,沒有展現出足夠的抵抗力和犧牲精神。許多 伊拉克 士兵在戰爭中逃跑、投降或嘩變,甚至有些部隊在未遭到攻擊的情況下就主動放棄了武器,逃離陣地,在伊軍的戰斗序列中只有 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在堅持抵抗。此外伊拉克軍隊缺乏對自己能夠取得勝利的信心和希望。導致伊軍消極避戰,一直在被動防御。
戰爭評價 聯軍總指揮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 將軍評價薩達姆:“就薩達姆侯賽自稱自己是一位偉大的軍事戰略家而言,他既不是戰略家,也沒有接受過作戰藝術方面的教育,他也不是戰術家,也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除此之外,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人,我想讓你知道這一點?!?/span>
巴勒斯坦 領導人 阿拉法特 :“ 薩達姆·侯賽因 是我的盟友,因為他[薩達姆]接受了我們巴勒斯坦人民向他提出的,將 海灣危機 與 巴勒斯坦 事業聯系起來的請求?!?/span>
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態度 海灣危機 爆發后,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反對伊拉克侵略并吞并 科威特 ,要求伊立即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主張通過和平方式政治解決兩國爭端,反對訴諸武力?;谶@一立場,中國對 聯合國安理會 關于要求伊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恢復科威特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及合法政府以及對伊制裁等項決議投了贊成票。對授權“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 安理會 第678號決議,中國基于力主和平解決的一貫立場,投了 棄權票 。
時任中國外長的 錢其琛 在戰爭爆發前出訪埃及、沙特、 約旦 、 伊拉克 ,希望促成多方和談,和平解決 科威特 問題。 中國堅決反對伊拉克侵略并吞并科威特,同時中方也反對大國軍事介入海灣問題。
1990年底, 鄭達庸 被任命為中國駐伊拉克大使,盡管上任不久, 海灣地區 也戰云密布,但鄭大使依然為和平解決科威特問題而在 巴格達 奔走,還促成了聯合國秘書長在戰前最后一次訪問 伊拉克 ,勸說伊拉克接受 聯合國 的撤軍協議。
1991年1月15日,就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兩天,鄭達庸率領中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的留守人員,最后一批撤離巴格達,隨后不久海灣戰爭爆發。
影視作品 《生死豪情》(英文:《Courage Under Fire》)是由 愛德華·茲維克 執導,丹澤爾·華盛頓、 梅格·瑞恩 、 馬特·達蒙 等人主演的美國電影,于1996年7月12日在北美上映。該影片是第一部以海灣戰爭為題材的影片,講述了美軍女上尉卡倫·瓦爾(梅格·瑞恩飾)在海灣戰爭中犧牲,塞林中?;貒笞凡樵撌录嫦嗟墓适?。
《奪金三王》(英文《Three Kings》)是由 大衛·O·拉塞爾 執導, 喬治·克魯尼 、 馬克·沃爾伯格 、 斯派克·瓊斯 、 艾斯·庫珀 主演的喜劇片,于1999年9月27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海灣戰爭結束后一個少將與三個士兵發現薩達姆藏匿的黃金,并開始奪寶的故事。
《鍋蓋頭》(英文《Jarhead》)是由 薩姆·門德斯 執導, 威廉·保爾斯·杰寧 編劇, 杰克·吉倫哈爾 、 杰米·??怂?/span>、 彼得·薩斯加德 、 盧卡斯·布萊克 、 布萊恩·格拉格提 等主演,于2005年11月4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安東尼·斯沃福德所著《海灣戰爭回憶錄》,講述了一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海灣戰爭中的親身經歷。